在线客服
 
 
活动展示
当前位置本站首页 > 活动展示 > 活动回顾
【二十四节气·非遗课堂】惊蛰节气丨带您走进武陵山区土家族,了解土家族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发布于 2023-06-26 09:00 已被浏览 178

 图片
图片

民俗·食俗·农事·课堂


惊蛰节气科普篇3月5日~7日

农谚:春雷响,万物长。

节气科普——惊蛰

惊蛰,通常是在每年公历3月5~7日。

期间,天气转暖较为明显,会有春雷响起,雨水也更多了。“蛰”,表示小动物藏在土里或洞中不吃不喝,安然地冬眠。春雷突然打响了,他们就被惊醒了,然后出来活动,因而叫“惊蛰”。实际上,小动物是感受到了天气变暖,才结束冬眠,出来活动的。

图片

 

01

惊蛰民俗 

 

01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图片

02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图片

03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图片

04

龙抬头理发(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元节,俗称“龙抬头”,在惊蛰前后到来。古人认为,龙是百虫之神,可以吓退百虫,又可以降雨。人们相信,在这天理发,可以拥有好运气。

图片

 

02

惊蛰食俗 

 

01

惊蛰吃烙饼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图片

02

惊蛰吃炒豆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图片

03

惊蛰吃“炒虫”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图片

04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图片

 

03

惊蛰农事 

 

01

植树节

每年阳历3月12日,是植树节。此时正是惊蛰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增多,非常适合植树。挖个坑,栽下小树苗,填上土,适当地浇水施肥,小树苗就可以快快长大啦!我们还可以给它加上木条、竹竿,帮它固定一下,那样就不怕被风吹断了。

惊蛰

植树节

图片

02

农作物施肥修剪

北方冬小麦返青起身,及时中耕、造肥、浇水、防治小麦纹枯病、红蜘蛛;果树枝剪、刮树皮、刮除虫卵、防治腐烂病。

南方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

惊蛰

树枝修剪

图片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惊蛰日雷

 

 

仇远

04

非遗课堂之惊蛰

 

武陵山区土家族非遗

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西兰卡普,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为铺盖,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是土花铺盖的意思。

土家族织锦技艺以湖北恩施土家族为典范,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织锦技艺主要分布于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四县的土家族聚居区。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的木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棉线、毛线为纬,完全用手工织成的手工艺术品。

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历史溯源

土家族织锦技艺历史悠久,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织锦技艺体系的基本特征。土家织锦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西兰卡普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土家族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西兰卡普。

图片

工艺发展

秦汉三国: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

唐宋: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土家族的“布”,被汉人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

图片

元明清:元、明、清土司统治时期,湖南、湖北土家先民用丝、棉织峒锦、峒被、峒巾、色彩斑斓,“作鹤、凤、花鸟之状”。

现代:1985年,土家族老艺人叶玉翠和汉族工艺美术家李昌鄂合作的五幅《开发山区》织锦壁挂,一幅参加过加拿大的中国工艺美展,一幅参加过坦桑尼亚、赞比亚的中国工艺美展。

图片

工艺流程

西兰卡普使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织造,其技艺流程主要由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组成,另以“反织法”挑织成图案花纹。

图片

作品特点

一是,几何图案占着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性较强的图案,为适应彩织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线等图形和线条所剪裁组成的几何图形了。

二是,图案纹样富于变化,就单幅被面(三幅为一床)来看,有大块的纹样,像“四十八钩”、“浪苦妹”之类,有小块的纹样。

三是,喜用吉利、喜庆的寓意和山区花草、鸟兽的母题:“凤穿牡丹”象征荣华富贵,“野鹿衔花”象征寿考千年,“万”字以祝人万福万寿,“龙”以喻高贵显要,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富贵双全等文字图案的立意就更为明显了。

图片

色彩:西兰卡普图案的色彩鲜明热烈。在色彩调配上颇有讲究,有一首三字歌诀唱道:“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表明了西兰卡普喜用对比色,用黑白衬托钩提。二是喜欢用暖色,大桔黄之类为基调,用于主要部位,具体配色又是变幻无穷的。

图片

艺术评价

西兰卡普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格外引人注目。

图片

下个节气课堂,我们再见!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图片

太湖一号系列活动随时更新哦↓↓↓

图片
图片

更多活动细节,请及时关注太湖一号公众微信号,我们将预告每个时段的活动内容及亮点,敬请期待哦!

预约咨询:0512-67081163

团队预约:0512-66656225 / 66656280/ 66536900

图片

户外,我们的第二课堂

 

图片

玩自驾·36900驾客